close
壹、書籍資訊
一、書籍ISBN:978-986-6613-45-6(平裝)
二、書名: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
三、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
四、出版單位: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五、出版年月:2011.11
六、版次:三版24刷
貳、內容大綱:
他們錢少名氣低,為什麼會成功?
這是一個以小擊大、麻雀變鳳凰的真實故事。美國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是大聯盟中預算最少、菜鳥最多的隊伍之一,但是,這支窮酸球隊卻在外界一片不看好中,不斷贏得比賽,最後成為大聯盟中最有價值的球隊,寫下棒球史上的傳奇。
他們是如何辦到的?為什麼那些財大氣粗、擁有無數高薪聘來明星球員的球隊,無法擊敗這支什麼資源都沒有的團隊?本書作者、也是美國金融界最受矚目的財經作家路易士,透過深入的研究與訪問,完成這部受到高度肯定的書。
路易士在書中告訴我們: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錢,而在於是否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聰明地分配資源,是小團隊突圍制勝最重要的成功關鍵。
叁、內容摘要與個人觀點:
P008
他尋找的是一種新的知識
運動家隊實驗的基礎,是一種重新思考棒球的意願:棒球該怎麼經營?怎麼打?誰是最適合的球員?以及為什麼?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了解,自己永遠不會有洋基隊的天文預算,於是努力尋找棒壇「低效率」之處。本質上,他在尋找的,其實就是新的棒球知識。
(對公立學校的我們而言,不就像是對公私立學校之間的差異一般嗎?我們該要尋找一種對教育的新知識與想法,突破舊的思維。)
這個故事談的是以理性處理人類事務的各種可能性(還有各種局限),而故事的主角,就是一支棒球隊。而且整個棒球界就是個例子,用來說明在面對科學方法時,一個不科學的文化如何回應,或無回應。
(從事教育工作,面對問題該有的是科學的精神與態度)
P020
天分是一個面具,會掩蓋其他真相
他的人生實在太如意了,大家根本不必擔心哪天要是不那麼如意,他會有何反應。
在球場上不順時,比利比恩與他的棒球天賦之間就彷彿有一道牆,他不曉得該如何突破這道牆,只想用暴力在牆上轟出一個洞。他不但不喜歡失敗,而且似乎也不懂得如何接受失敗。
(事實上,主角在面對困境時所表現出的低EQ令人深思。一個人資優不代表就懂得面對社會的挑戰?學習接受失敗,似乎是現代人必修的課題)
天下雜誌490期P022
培養孩子的回彈力一文提出:我們要教孩子,人生本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碰到挫折時,不要逃避,越不敢面對,它就變的越大。天底下長得最快的東西,就是你不敢面對的問題。教育,要訓練孩子跟挫折一起生存。 人應該被未來所吸引,而不是被過去所驅使。改變心態並不花錢,但是我們會快樂很多。
P029
他抓了椅子,猛力往牆上砸去
理性及科學是比恩試圖帶進棒球界的兩項元素。在棒球界裡,他用過很多非理性的手段-憤怒、熱情,甚至肢體威脅。「我心底所深信得那套建立棒球隊的方式,是違反我平常個性的。」他說:「這是我心中長久的矛盾。」
(矛盾?人性不是存在許許多多的矛盾嗎?或者不該說是人性,該說是社會上存在著許多的矛盾)
P031
能看穿假象,就能看到賺大錢的機會
他查看攻守統計數字,是因為這些數字提供了他認識業餘球員的新方式。首先,所有打過職棒的人都有一種傾向-老愛根據自己的經驗,將所有事情胡亂下結論。大部分人都以為,自己的經驗有代表性,但其實並非如此。其次,職棒圈內人還有一個傾向,就是會被選手「最近的表現」過度影響。但一個球員過去的表現,不代表他未來的表現。第三(但不是最後一點),人們往往會因為偏見,而被眼前的事物矇騙,以至於看不到事情的真貌。
(有多少人能理性的看穿假象?)
P056
不是決策,而是學習新的決策
統計數字讓你避開球探眼見為憑的各種偏見:不喜歡身材矮小的右投手,不相信上壘率高的瘦小型選手,以及討厭胖捕手。這就是衝突的來源。比恩重視的不是一個年輕球員「現在」的模樣,或是「未來」可能會變成怎樣,而是過去做過甚麼。這稱為表現評估法,所有關於球員的重要特質,甚至包括性格,都能從統計數字找到答案。
(不能被眼睛看到的東西蒙蔽)
P058
比恩說:「要把這件事做得正確,需要某種自尊,或是要拋棄某些自尊。你用那麼優先的選秀權去選個沒人喜歡的球員,心裡多少會不舒服。」只要我們停止揣測其他人怎麼看,事情就可以做得更好。
比恩說:「雷尼的情緒與個性,天生就適合打棒球。它可以轉頭就忘記挫敗,卻能從每次成功中吸取力量。他對失敗毫無概念,也從不在乎面子問題,我則剛好相反」
(哈,我自己呢?好好想想)
P068
原來,他一直偽裝著眾人指定演出的角色
(哈,感覺像在說我一般)
P073
帶著恐懼揮棒,把恐懼偽裝成積極
「你不能把他們推得太快。要慢慢來,這樣他的失敗才不會當眾暴露,造成羞辱。你要教他放寬眼界:棒球很重要,不過沒有那麼重要。要教他剛剛被三振出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競賽中已經盡了力。這傢伙相信自己的天份,卻不相信自己。他只用統計數字來看自己,如果數字難看,他得自我價值就變成零。他從沒發展一套面對失敗得自我調整機制,因為他之前未曾失敗過。」比恩對自己的看法則是截然不同。棒球界並不曾遷就他的個性,說他的情緒傾向是可以被改變的,這種話根本是狗屁。比恩認為:「如果一件事情未曾發生過,那就永遠不會發生。如果你以前沒辦到過,那麼其實你根本辦不到。」「運動心理學家是一把撐住你的拐杖,」比恩說:「那是你為什麼做不到的藉口,而不是解答。如果有人需要藉口,那就是你有個阻止你成功的弱點。那其實不是甚麼性格缺陷,是在棒球界才會變成性格缺陷。」他還是他,棒球界還是棒球界,只是兩者根本不合罷了。「這並不是誰的錯,只是與棒球無緣。」
(試著接受我們做不到的部分)
P078
一個整整晚了十年的領悟
就這樣,它結束了多年來自己與天賦之間徒勞無功的爭執。他如何看自己的天份-如果不能讓你成功,算哪門子的天份?-並不是重點。棒球是一種技術,或是一種伎倆,不管是哪一種,他都不是表現得很好。在他心中,他不再是那個應該飛黃騰達的明日之星,而是一位被眾人不理性的夢想與憧憬壓垮的傢伙。他有理由對棒球的神祕本質感到不屑。
P092
守備數據只有數字的意義,而非語言的意義。「當這些數字取得語言般的重要性,也就是取得權力去做語言所能做得一切:化為小說、戲劇、詩歌…這些數字藉由一面破裂的鏡子,所描述的不只是棒球,還有個性、心理學、歷史、優雅、榮耀、穩定度、犧牲奉獻、勇氣、成功與失敗、挫折與厄運。它還描述企圖心、貪功、紀律,以及白癡潛意識才能真正理解的勝利與挫敗。」大多數人覺得那些短暫事件的無聊紀錄,缺乏深刻意義與長久價值;在詹姆斯眼中,卻是收藏人生秘密的藏寶箱。
(哈,一件事或一個數字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你說是不是很有趣?人生到底爭甚麼?)
P095
我們到底誤解了多少球員?
詹姆斯讓你思考。他思考棒球的方式有令人振奮之處-他的熱情,他的幽默,他對愚蠢的不耐,他寧可丟出誠實的爛攤子讓大家去收,而不是布置一個乾淨的謊言讓大家讚賞-他激發其他人加入它為理想奮鬥的行列,這個理想比守備統計更大,那就是:有系統地追尋新的棒球知識。
(這個問題激起了我另一個想法,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們是否誤解某些學生的行為?不該用主觀的認定去判斷他人的是非對錯。)
P097
「我們習慣上,總把棒球的統計數字是為兩組人對抗所達到的單純成就,但其實並不是。這些統計數字是一群人與情境結合產生的成就。」
P106
為了怕出糗,他們寧可放棄會贏的戰術
P108
「總教練們總是傾向於選擇最不可能失敗的戰術,而不是最有效的戰術,」帕瑪說:「公然出糗的痛苦,壓過了選擇最佳戰術得到的報酬。」
P120
一群幫自己打預防針,好抵抗的人
到了1990年代末期,人們無須仔細觀察大聯盟,就可以看出棒球人不願意被質疑任何事。大聯盟仿佛幫自己打了預防針,抵抗外來意見。一位名為約翰亨利的新型態有錢人,他直覺地認為,透過統計分析,可以找出人類事務中效率不彰之處。金融市場的效率不彰讓亨利成為億萬富翁-而他在棒球的球員市場中,也看到了類似的蠢事。亨利說:「這兩個領域的人都憑著信念與偏見運作。你甚至可以將上述兩者刪去,待之以數據資料,就能取得明顯優勢。股票市場中很多人自以為比其他人聰明,而且認為市場本身沒有智慧,非常遲鈍。棒球圈也有很多人以為他們比別人聰明,認為場上的比賽就是他們固有的那套印象/信念。股票市場的實際數據意義勝過個人的知覺/信念。棒球界亦然。」
(哈,看到這段話有讓我想起了教育界的情況。)
P125
丟棄一切偽裝,回歸局外人的本色。既然球員們要築起一道牆把我們擋在外面,那麼我們就盡可能地善用局外人的優勢吧!(有時候跳脫是一種清明的作法)
P127
凱因斯:他們相信自己是受自己觀念的導引,卻不知自己其實是某個作古多年經濟學家的奴役。不要因為某人說某件事是真的,就以為那是真的。
P128
如果你挑戰傳統智慧,就會找到比現行方式更好的做事方法。不要模仿別人!要學會循著理性的路線自行思考。假設、反覆求證,絕不要以為答案已經完美無瑕;不要因為某位知名棒球員說某件事是真的,就以為他是真的。
P183
你捨了甚麼取了甚麼?窮人的人生中,總是充滿各種令人難堪的取捨,竅門在於:清楚知道你捨了甚麼,取了甚麼?
P184
棒球比賽就是一場消耗戰:別忽略了某些球員的隱形的貢獻。
P227
面對打擊的瞬間,以理智馴服那種混亂無序的經驗。
P234
愚蠢是一種資產?
P241
文明讓他們成為研讀學識之人,但為了拯救文明,它們必須把學問放下,成為行動之士。執行才是王道。
P243
採購的五大法則
1. 不管你有多麼成功,改變永遠是好事。絕對不能安於現狀。沒錢時你就負擔不起長期解決方案,只能負擔短期解決方案。你必須不斷升級。否則你就毀了。
2. 當你說你必須有所作為時,你就慘了。因為你會做出很爛的交易。沒簽到想要的球員,總是能夠彌補的。但如果以錯誤價碼簽到球員,可能就永遠彌補不了。
3. 知道棒壇每位球員在你心中確切所值。每位球員在你心中應該都有個價值。
4. 知道自己想要哪個球員,然後全力去爭取(不要管其他球隊說他們想把誰賣掉)。
5. 你所完成的每項交易,都會被其他主觀的意見公開檢視。如果你是IBM的執行長,我才不會擔心自己的每一項人事決定都會登上報紙財經版頭版。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懂個人電腦。但每個拿過球棒的人,都認為自己懂棒球。想要把事情做好,你就不能在意報紙寫些甚麼?
P311
比利比恩確信「你無法改變球員,他們就是原本那個樣。」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肥皂箱賽車」-你每年年初將車子組裝好,之後就只能把它順著坡推下去。以這個比利比恩的思考方式,去干擾科學實驗是沒有意義的。試著掌握球員的想法,例如重新塑造他們面對比賽的心態,是沒有意義的事。他們會怎樣,是改變不了的。當你聽到「客觀」得比恩談起他的球員時,你會開始懷疑,棒球員是否真得有自由意志。(人有自由意志嗎?)
P317
當他有信心時,總能將球投到想要的位置,當他沒信心時,球就永遠不聽使喚。(建立自信在教育工作上是重要的)
P321
比爾詹姆斯發現,在棒球比賽中有一種「競爭平衡的定律」。他寫到世上有一種負面的動能不動的運作,把強隊與弱隊、戰績領先與戰績落後球隊、好球員與壞球員之間的差距拉近。推論如下:
1. 每種長處都彌補某一弱點,也會創造另一弱點,也因此每種長處也是弱點,每種弱點也是長處。(真是有趣的見解,與我們古代的智慧相似)
2. 種種策略的平衡,永遠有利於落後的球隊。
3. 心理因素容易把受利者拉下來,把失敗者拱上去。
這種比較像是行而上學而不太像物理學的說法,對於人與棒球隊同樣適用。亟欲獲取勝利、亟欲被視為贏家的人,就占有戰略上較大的優勢。但這種非贏不可的慾望,也同時是一種弱點。有時是一種詛咒。
P329
往往伴隨經驗而來的是慣常的感覺、本能與直覺。(所以人不易被改變,也可以被改變)
P342
觀念的穿透力:棒球球季的結構,是一種嘲弄理性的設計。(我們的人生呢?生活中是否有太多的運氣成份存在?)
P349
我們努力的工作,為了證明甚麼?
肆、延伸閱讀:
商業週刊1273期
P133
榮格說:所有原始社會的「醫者」(healer,如巫師),都曾經是「受傷者」(the wounded)。因為曾經親身經歷苦楚,再洗滌、消毒、包紮創傷時,也學習到安慰的藝術。心理醫師王浩威說:以前,我用二元對立看待父母、自己、與週邊的人,「現在的我,可以感覺到每個人的美好,每個人都很棒,能夠活到這個樣子都很不容易。」面對新懷各種困擾的個案,它可站在他們的位置,接受、同理不同樣態的生命,並且由衷欽佩她們的堅韌和努力。
P136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認為,青春期(12~23歲)是形成「自我統合」的關鍵期。在這個年紀,青少年必須回答人生兩大課題:「我是脽?」「我將走向何方?」
P144
每天五分鐘,練習感恩與寬恕
感恩:每晚睡覺前練習感恩,挪出五分鐘回想過去二十四小時美好的事情並寫下來,然後寫下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情,大、小事無妨。
寬恕:挖掘、決定、理解、深化。
伍、討論議題:
常常聽人說:「學校的資源有限」,那麼我們該思考如何將現有的人力、物力發揮到最大的效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