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譚地洲
· 出版社:華立文化
·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0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053834
·
領導力與國際教育是本校推動的教育目標與願景,在正式課程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的規劃中,或非正式課程的活動安排,也隨時隨地加入領導力的教育內涵。偶然發現雜誌介紹譚地洲這位作家,看到他的作品以及創作題材非常廣泛,其中這一本「培養哈佛領導力的35堂必修學分」,吸引我去閱讀,以下為啟川的心得與分享,請各位同仁給予指導。
文章的一開始,即探討了書名專有名詞的定義,什麼叫做「領導」?與「管理」的差別在哪裡?的確,這一層關係,與其中的異同沒搞清楚,對於本書的文意理解,確實會有困難,在啟川開始報告前,同仁不妨思考看看?什麼叫做「領導」?什麼叫做「管理」?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差別?
雷鳥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Angel Cabrera博士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領導力應該是「政治家+創業者+社會活動家+談判者+教練員」。何以如此區分?Angel Cabrera博士認為一位優秀的領導人才:
在政治家方面必須具有「全球思維、系統的觀點,具備經濟、政治及社會問題方面的知識,善於溝通,可以管理跨文化問題」。在創業者方面:「具有創造價值的本領,有長遠目光、獨特的見地,有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創新的推動者和積極的改革者」。在社會活動家方面,必須具有「社會責任感,作為社會進步的使者」。在談判家方面,必須能夠為所屬做好管理,對外建立聯盟與合作伙伴關係。在教練員方面,能夠招募、發展人才,培養所屬敬業精神。創造獨特工作環境,讓人才發揮作用。
做為以上領導力的綜合歸納,提出了一點最中肯,最有希望,也是各位必須持續閱讀此類書籍的最大論點:「每個人都有潛在能量,也具有良好的領導本能,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掩蓋。領導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在於你發掘了多少。」
管理能力與達到組織的目標有關,意味著計畫、組織、溝通、控制和評估;意味著解決衝突並保持著部屬的高產出貢獻,且通常以成本效率的方式利用資源。
作為一個管理者,你會滿足在一個組織的基本架構中工作;作為一位領導者,你會愈來愈關心組織發展的趨勢;作為一位管理者,你會滿足於遵循更高階人員的領導,你有能力且願意成為被追隨的那群人的一員。
雖然,以上的管理任務中,均包含一定程度的領導成分,但領導力比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只有你渴望成為一位領導者,管理能力與領導能力的轉化才有可能產生。要實現領導力,你必須能看見超越例行公事以外的樂趣。除此之外,你必須要擁有高度的自信,但不是要你自我感覺良好,或剛愎自用,而是必須能夠不斷的修正與調整自己。
至於高度自信從何而來,首先必須先要培養自己的膽量,要在眾人面前勇敢地站出來,敢於當領導者的角色。或許過程會有挫折或失敗,但必須改善情緒、克服憂慮,不要在下屬或員工面前流露悲觀的情緒,無意義的玩笑或洩氣的情緒字眼,一點用也沒有。就算跌倒,不管多痛,也要掙扎爬起來,把跌倒看成通往成功途中的必然。記住,當你跌倒時,不要空手站起來。每一次都要從跌倒中,得到一些啟發,從失敗中領悟出學習致勝的道理。
微軟每年都會編發一本特殊的備忘錄,名字叫做《微軟的十大錯誤》,內容是一年來微軟在科技研發、生產、行銷等方面的錯誤和教訓,點點滴滴,十分翔實,讓大家在未來的工作中,引以為戒。
管理力是你控制別人的能力,別人有意識的受到你的命令在做事;領導力是你影響別人的能力,別人下意識的,不知不覺地與你有共同的想法與觀點在行事,尤其是那些具有挑戰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