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米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時間 2010. 07. 28

一、分享緣由:

如果錯過了煙花三月,不會重來的人生,該如何是好?

隨著生活富庶、職場的競爭,每日所接收到的資訊,不只令人頭疼爆炸,甚至比十八世紀一個人的一生加起來還要多!看盡了人海浮沉、人生百態,午夜夢迴,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覺得虧待了自己?在忙與盲中,應該要在心靈上留一塊純淨的空間─屬於自己的。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


在書局中正是這段話吸引了我,決定買下「山楂樹之戀」。和大多數人不同,我沒有一口氣讀完它,但在醫院陪伴孩子的同時,欲罷不能,直到最後……

二、故事梗概:

〈一〉故事大要: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時是文革後期的1974年,仍然是高中生的靜秋以絕佳的文筆被學校選中,與其他三名學生及老師們以「K市八中教改小組」的身分, 到一個叫做西村坪的地方,進行採訪並且將村史寫成教材,提供給學校的學生們使用,當一群人長途跋涉抵達西村坪後,靜秋住進了張村長家,也因此認識了「老三」-孫建新,孫建新是靜秋寄宿農家的常客,靜秋也跟著大家叫他一聲老三。老三有意無意地幫助靜秋編寫採訪、打工勞動。在那保守且嚴謹的時代裡,縱使百般困難阻撓,似乎更無法抵擋名為「愛情」的蔓延,一個是涉世未深、自卑的小姑娘;一個是才華洋溢、待人和善的年輕人,擺蕩在道德與愛情之中,不必親身經歷,絕對感同身受,很難不令人深刻記憶的純粹愛情。 靜秋也從一開始猜疑到後來接受建新的追求。但天不從人願,正當靜秋開始擺脫地主成分、生活工作都有著落的時候,老三卻得了白血病,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二〉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

靜秋和老三,他們的相遇,看來平常,又在平常中閃現電光石火,那抹不容忽視的身影,一天一天的積累在心頭,相思如涓涓細流,終於匯聚成海,就連理智都無法僭越。靜秋一家人,經歷文革的批鬥,成份不好。她的父親是比小資產階級更加低下,難以翻身的地主;她的母親是小學老師,沒什麼大錯值得一書的,卻還是被糾出來批個沒完;大哥下放到鄉村,一直無法轉回城市;年幼的妹妹,連雙膠鞋都沒有。靜秋捨不得穿鞋,她出門打零工,是光著腳去的,腳底踩煤灰,踩到潰瀾疼痛不堪,她還記掛著,夜裡可別睡熟了,免得讓媽媽聽見她痛苦得哼哼唧唧的。而老三,擁有的卻是軍區司令的家世。兩人的階級背景可是有霄壤之別呢!

書裡有這麼一段,描寫老三帶靜秋去小吃店,不過是點了燒餅油條一類的小點,靜秋心想,她好幾年沒到餐廳用過餐了,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曾經帶他們外出吃早餐,當時所點的,差不多是老三所點的這些,文革一開始,連他們曾外出用餐,活像小資產階級這件事,都算罪狀之一。

因著這層背景,靜秋之所以鎮日惴惴不安,像隻易受驚嚇的雀鳥,不敢堂而皇之地接受老三,毫無芥蒂的信任老三,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心得感想:

靜秋、靜秋,

你可能還沒有愛過,所以你不相信這世界上有永遠的愛情。

等你愛上誰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麼一個人,

你寧可死,也不會對她出爾反爾的。

很老套的設定,男主角得了白血病最後過世。但最老套最普通的故事,為什麼反而引起廣大的讀者的感動?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所以讀起來毫無矯情做作的地方。女主角靜秋也沒有一個像偶像劇中的男二號保護,也不像電影戲劇裡一片純真,相反的有點多疑,時不時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靜秋的媽媽也不是無緣無故還是使著詭計要拆散兩人、周圍也沒有甚麼橫刀奪愛的計謀,兩個年輕人在那個時代戰戰兢兢、偷偷摸摸的”談朋友”。青澀的感情不因時代而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三十年後的現在仍能感動人心。時代的考驗、生活的環境、關心的話題或許差異很大,但人始終是人,人性也始終是人性。感動人的故事、戀人的猜測琢磨、父母的擔心,都還是一樣的。


「有一種東西,叫作付出,而那種付出,並不估算成本獲利;有一種喜悅,單單凝望著對方,便心滿意足,而那種滿足,不丈量得失。」


山楂樹之戀是作者艾米根據女主角靜秋本人在1977的回憶筆記修改而成的,大部分的情節與對話語氣都保留靜秋當時的語氣與想法。父親還在勞改的靜秋母女因為”成分”問題每天提心吊膽,寫一個字一封信都要小心謹慎。在文字獄還在農村、學校威脅掌控著人民的行動時,靜秋不得不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老三的出現讓靜秋原本平靜的生活起了無限波瀾,也帶給靜秋想念的酸甜苦澀。因為是靜秋自己寫的回憶,小說裡充滿少女對愛情的憧憬想望,甚至對老三有點變態的要求;像是希望老三表達愛意卻不願意鬆口表達自己的心意、對於自己的話可以給老三產生很大的影響,不自覺地偷偷的感到控制的得意。也因為是少女的筆記,讀者只能感到老三的用心體貼,卻不知道老三方面的故事。也或許是這樣,反而覺得老三特別純情特別難得,加上老三的生命在最感人最浪漫的時候結束,所以幾乎所有讀者都一面倒的喜歡老三。

就像大家常說的,公主跟王子是否真能從此幸福、快樂?那還要看他們相處的智慧。童話故事的結局在最美好的時刻,但未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才是現實。老三因為白血病提早離開人世,死前怕靜秋做出自裁激烈的舉動,還假意製造欺騙靜秋感情的假像(就像一般電視劇會有的劇情)。書裡的靜秋很實際的接受了這個事實,直到醫生長輩提醒、陪著她去找老三,才真正開始用比較成熟的心態去面對老三善意的謊言。最後在老三家人的幫助下,總算是見到老三的最後一面〈在眾人催促下,她握著他的手,對他說:『我是靜秋,我是靜秋......』他說過即使他的一隻腳踏進墳墓了,他也會拔回腳來看看她。〉每每讀到這裡,我總不免會想到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雙。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窗軒,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在此不免要想到老三是這麼毫無保留的付出,但靜秋似乎總是懷疑他、不信任他。書中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騙人的故事這麼多,大家更責怪被騙的人蠢。」在文革的環境下,靜秋不由得要更加十二萬分的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錯,就成了媽媽口中”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

書的最後有長大的靜秋寫的一段文字,主要是感謝艾米替他改寫。在老三過世三十年後,讓老三的真情可以留在更多人的心裡。字裡行間的描述可以看到靜秋已經脫離少女的青澀,不再是故事中的靜秋了。雖然只是一篇後言,但成熟自信的語調,跟自卑、緊張的少女大不相同。如果老三一直健康地活著,他也會陪著靜秋成長嗎?還是他們會跟多數學生戀人一樣,長大了就變成朋友呢?或許因為這些都不會發生,所以靜秋心中的老三永遠是那麼完美吧。

作者艾米的文筆,乍看之下,沒什麼特別的,有一種靜謐如許的淡漠,而在那種平常的淡漠中,又透著溫潤月暈,層層疊疊的,不動聲色的,等到你看了幾章下來,才發現自己早已被艾米的文字,給密密匝匝的網羅住了。最動人的文字,不是精心工筆,不必瑰麗,而是懷著真功夫,卻返璞歸真。看似尋常顏色,走到深處,才知是絕世麗色!

小說最末,在靜秋的代後記中,寫了這麼一句話─「能為別人的故事感動的人,心就仍然是年輕的。」希望藉著閱讀,永遠有感動的能力,也能常存一顆年輕的心。更希望我所感動過的,也能打動其他人。

山楂樹之戀不是一個特別的故事,但也正是因為平凡而自然,才吸引這麼多讀者。因為感情是真摯的,即使在時代變換下,仍然可以是不變的永恆。

如果錯過了煙花三月,那就好好把握金風秋實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dun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