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 者:簡媜
出版社:印刻文學
一、相關書訊及內容摘錄 :
 因為丈夫的學術交流,帶著孩子(即書中的小男孩「姚頭丸」)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州旅居四個月,讓簡媜寫了一部《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從美國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看到這個國家重視的品格、價值,流露出對台灣這塊土地因深情而生的怨懟;從異國廚房的「豪華」設備、超市的柴米油鹽,延伸出一連串飲食生活的喜怒哀樂;再從湖濱小徑的日常漫步,寫到遼闊的哲學問題,關於生死失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期許。
  此書雖名為老師的12樣見面禮,但可由三大部分來了解此
(一) 教育的層面:從美國的小學教育論述此國家所重視的品格與價值。
1、閱讀
      去過國外的人都知道,他們排隊時都很有耐心,因為他們會用排隊的時間閱讀,這是如何養成的?應該是從小培育的,他們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當地的小孩在閱讀方面有分級制度,老師給學生的作業不多,但卻鼓勵孩童閱讀,且幾乎每位小孩都有閱讀習慣;開學會先測閱讀能力幫學童分班,當上閱讀課時,就分班上課,每位學生會去不同等級的書架前翻閱適合閱讀的書籍,當學生讀完後,老師會給他們做閱讀測驗,確定是否了解該書內容,過了一段時間,如果閱讀能力有提升,就可以晉級,看更多的書籍。除了制度外,家長也很支持,孩童也之道這個的重要,所依當搖頭丸的同學來找他打球時,當他回答閱讀還沒看完,同伴會說:「嗯嗯~那你加油,讀完再來找我們。」而不是說:「打完球在讀就好了。」
  2、獎勵
他們的榮譽感很高,這也是從小培養的。當地很重視榮譽一事,他們每一個月會頒一次獎,每次的獎項名稱都不同,有的可能是最佳閱讀獎,有的可能是最佳進步獎,在頒獎當天,老師會說明為什麼你會得到這份榮耀,並期待你有更好的表現,在場的除了同學之外,還有每一位孩子的家長,大家聽完老師3-5分鐘的讚詞後,會熱烈的鼓掌,為學童喝采,也會有同學或朋友走過來恭喜,讓受獎人感受一種無比的榮耀。這種獎勵制度,讓每位孩童都有機會展露自己的優點,在過程中獲予肯定,這既不虛偽也不制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欣賞對方的好處,我想這確實很有意義。
     首先先介紹12樣見面禮
第一樣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這12樣禮物只是個開始,透過學校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如頒獎、選修課、音樂晚會、國旗誓詞、閱讀網、咖啡館裡的畫展…….等,讓同學由身教中學習,相信這樣的潛移默化才是更為可貴的。

這12項禮物不僅提醒著我們正向看待生活中的人、事與物,也讓我們看到任何的努力與進步都是值得鼓勵的。這也讓我們不僅反思:也或許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成長,才能孕育出心理學或諮商的哲學新思唯:如何發掘個案的閃亮時刻,透過個案本身的力量,小改變也會帶來大改變……。但當更進一步深思,這樣的哲學思惟其實最終是回歸至對人最基本的信念︰你相信人是什麼?是否也呼應著東方的「性善論」?那一份由心而出的善與悸動,會是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

在本書的最後,簡媜也送她自己小孩9樣禮物︰
第一樣是ㄧ片葉子。提醒他內省自己的生命,尋覓所隸屬的樹,身心安頓,展現生命的丰采。
第二樣是ㄧ個秤。靈活地運用感性與理性,懂得如何保持平衡。
第三樣是ㄧ塊炭。記得雪中送炭。
第四樣是ㄧ雙筷子。這世上沒有任何人或事可以叫一個生命毀棄自己,只要能挺得住挫敗,耐心地自我鍛鍊,實力會對應到相當的機運而開花。
第五樣是鐵釘與榔頭。代表自信心與意志力。
第六樣是ㄧ把鏟子。希望能ㄧ鏟ㄧ鏟填補心靈的坑洞,修補自己。
第七樣是四把鑰匙。分別是管理健康、財富、感情與生活。
第八樣是書。提醒對知識的熱情與閱讀的樂趣。
第九樣是一個盒子。期待不管處於何種困境,都要鼓勵自己站起來、邁開步、向前走,去尋找上天給你的禮物。

透過這9樣禮物的陳述,我們也看到一個母親對於他小孩之期望,期待有ㄧ天當他獨自面對困境或抉擇時,這些禮物能生出力量,協助他鼓起勇氣,掌舵前行。(二) 生活的層面:從廚房的「豪華」設備、超市的柴米油鹽,旅遊的經驗….等,延伸出生活的喜怒哀樂。
(三) 生命的層面:從湖濱小徑的日常漫步,寫到關於生死失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期許等的哲學議題。
作者簡媜用了輕鬆幽默的方式娓娓道來她的所見所聞,在閱讀時讓人深受吸引,並不斷停下來疑問與反思。
二、名言錦句:
◎ 我要送你一把鏟子,你現在還不需要,但難說有一天媽媽不在世上而你的心傷得千瘡百孔,屆時,希望你想起這把鏟子,一鏟一鏟填補心靈裡的坑洞,在不為人知的時刻,全心全意的修補自己。(p.289)
◎「我希望 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像春風吹來,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
◎我希望 每位老師教學的青春永駐,即使白髮如霜亦不覺疲倦。
◎我希望 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遨遊知識殿堂……」,
  ◎我喜歡孩子們的笑臉,陪著他們一起成長,想出許許多多的點子,讓他們能理解,學習的更好。
  ◎這是很有趣的事。在相處與教學的過程中,我會不斷體會與提醒自己,每   一個人都有差異、而我要挑戰自己對於人事物觀看的角度、怎麼去呵護這些小小心靈,再想想能積極的做些什麼,證明了可以達到昨日比今日更好的小小進步。
◎一個文學國度的人應守護純粹且尊貴的心靈,沒有任何人欣賞,白楊依然是白楊,遺失讀者的作者不遺失自己的筆依然是作者,一世總要堅定地守住一個承諾,一生總要勇敢地唾棄一個江湖
(是啊,人的一生的確是該這麼做的,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勇敢做自己...)
◎即使在最不足以談論的日常裡,我們偶爾也會在既定軌道迷惘片刻  吧,似乎有一條不易馴服思緒情縷,像靜悄悄的蛇,像不臨水的釣鉤,潛浮於內心深處,偽裝,冬眠,冷耐,忽而不明所以的剎那,探出來   對自己嘆息:「啊,漫長!」
(這種情緒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有過,有時候庸庸碌碌了半天,會突然發愣片刻,到底為什麼,自己要這樣在紅塵裡打滾?只是這渺小的問題,很快,就會被接續而來的工作給淹沒了過去
◎傷是怎麼造成的?有時候自己也說不清,但那些大大小小的洞卻標示著已發生的事件;盡你所能的找出每一個洞的成因,勇敢,誠實的面對,掏出洞內積存的東西-憤怒和懦弱,恐懼,怨恨,不甘心...等,把這情緒再複習一遍,接著想一想:「我要保留它,讓它繼續在寸土寸金的心靈版圖佔有一席地嗎?它值得被當成傳家之寶保留嗎?我要繼續讓造成坑洞的那個人坐在我心靈的寶座上還是現在就把它趕出去?」如此反思之後,你會聽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做出最好的決定,最重要,你將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強壯了
(老實說,這段話,讓我感覺到被救贖,說到心坎裡的話啊,感謝菩薩,給現在膽小徬徨的我,這段救贖的文字)
◎學校布告牆上貼著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得獎學生合影,及「好學與求知欲」、「思考與創造」、「反省與感謝」、「冒險、獨立與心胸開放」、「合群與交流」、「平衡、熱心與自信」、「知識與承諾」、「寬容、正直與原則」、「關懷、同理心與尊敬」等獎項以表彰學生。從教育的角度去體會,ㄧ所學校如何不遺餘力薰陶孩子,建立一個初期信仰,重視榮譽。
◎從校長寫信,老師寫讚辭,頒獎典禮,家長出席合影貼牆,用五種作為來辦一件事,為教育孩子,突顯是-榮譽、榮譽、榮譽。這些方式和台灣比較起來,就具有挑戰性的反省。「學校日」-家長到校與老師面談半小時,學生也必須到。老師有一份面談目標,內容有「學務事項-ㄧ周家課、聯絡簿等」、「教室管理與獎懲」、「學習目標-包括寫作、閱讀、數學、藝術。」這是很好的親師交流機會。校園溫馨的浸淫「友善」「禮貌」「欣賞」這就是成為高度文明社會展現出必然的成就。
◎老師的見面禮提醒「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的眼淚」。(P23)
◎你有多久沒吵嘴?生活像一鍋白粥,吵嘴就像醬瓜、豆腐乳,使粥更有滋味,連喝好幾碗也不怕燙。(P44)
◎校長寫信,老師寫讚辭,頒獎典禮,家長出席,合影貼牆。用五種作為辦一件事,麻不麻煩?很麻煩。為誰?孩子。說的是什 ?榮譽,榮譽,榮譽。(P87)
◎院落一片黑暗,枯枝樹影參天。有幾家簷下牽著閃閃爍爍的小燈泡,在寒冷中 添了濃濃的節慶氣氛。零度氣溫,冰封絲絲如鬼爪,不禁拉緊領子不敢洩漏體溫,免得勾引吸血鬼。 (p190)
◎即席演講之後,又補上簡氏家訓:「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為自己負責,你要牢牢記住『責任』兩字,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是光榮的。(P202)
◎觀賞別人不免回想自己,為什 我們的城市總是跟擁擠髒亂對抗?是怎樣的集體心靈才能造出一個醜城?而我,竟也是這集體心靈的一份子。(P212)
◎貿然觸及他人傷痛是無理的,這話始終沒有機會說出口。(P228)
◎有人的人生像寫壞的長篇小說,有的是精采的短篇,哪一種叫完整,哪一種令 人留念低迴?(p228)
◎在一個正常和諧的社會哩,較易於專心營造溫馨熱情的校園氣氛,因為進校門的人大多帶來一臂之力,而不是偏激叫囂與非理性阻撓。(P232)
◎在這社會裡,正直公義得到鼓勵,敬業創造得到讚賞,熱情奉獻得到掌聲。
◎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arther than others,it is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倘若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p238)

三、別人的觀點
       簡媜因為丈夫的學術交流,所以他們一家三口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州遊學旅居了四個月。家中的一老一少分別稱姚同學與姚頭丸,簡媜詳細記載了姚頭丸當短期小留學生在Dunn小學發生的種種趣事,例如Dunn小學的功課並不多卻必須每天閱讀兩小時的書,和姚頭丸迷上了橄欖球而意外的多認識結交朋友。還有小學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藉由十二樣看是毫不起眼的小東西象徵著多麼特別的訊息,挑出別人長處、原諒別人犯錯……等。

面對美國教育方式與台灣教育方式之差別,她站在一位生長在台灣土地過來人的立場上,疑問著為什麼美國可以實行的教育理念台灣卻不行?為什麼美國小學功課少,下課了速速寫完功課就出門去打球,玩累了就看看課外讀物;台灣小學放學卻是直奔補習班,學習路上只重視分數,對於課外閱讀是少之又少。

  並提到她與小姚打屁閒聊的搞笑對話,還有一家三口遊四座國家公園,在超市看到台灣食物的感動,與鄰居之間的微妙互動,觀察美國大自然的威力與奧妙,遇到大雪她與老美衣著上的大差異。

  閱讀這本好書,我的心情隨著書中自稱『免插電多功能事務處理機』,俗稱台傭的簡媜,和她那飄洋過海求學去古靈精怪的姚頭丸,起起伏伏。面對作者說生活就像一鍋白粥,吵嘴就像醬瓜,使粥更有滋味,連喝好幾碗也不怕燙卻又稱營養師會警告你,醃漬物吃多了會得癌症的理論,印象深刻。是啊,人與人相處本不可能天天度蜜月,有時鬥鬥嘴幫平淡的畫布上一點色彩,也是不錯。

  而讀到級任老師送的十二樣見面禮,是我活至今從未想過的,原來鼓舞一個人,可以用這麼特殊的方法。我喜歡橡皮筋代表的意義,提醒著自己要做一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的人。還能引申出期望自己能當一個在任何狀態下都能隨著空間不同而轉換彈性的人,從容自在的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困境。還有銅板所指的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現在的憂鬱症患者何其多,不管是為什麼而變成憂鬱症,總結原因都是對自己不夠自信,而變成躲在黑暗裡默默羨慕著光明的懦弱者,所以需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天讓你誕生必有之道理,適度的自信能幫助你度過崎嶇坎坷的人生路。

  文末,作者送給搖頭丸的九樣禮,每一小段都跟我內心深處那真實的自己共鳴,尤是第三樣-一塊炭,她道:一個行布施的人生比掠奪的人生有價值,一個慈悲的人永遠比貪婪的人更接近神的胸懷,希望你提醒自己修養品德,並且在能力範圍內思及不幸之人而多行善舉;無須湊熱鬧做錦上添花之事,並讓這塊炭提醒你,雪中送炭的意義。這段話不斷的在心中迴盪,彷彿投下原子彈般震撼,了解她所要表達的意義,但自己何時能做到?不能光是空口說白話,要身體力行實踐它才不枉費看了這麼一本好書,並從中學習的台美兩地不同禮物的不同意義。
學校應該要使學生對閱讀對學習產生興趣,因而自動自發的是研究 討論,成績單上應該要有其他的,數字背後的努力呢應該也得加進成績單裡,社會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這些我們國家的成績單上不存在的在一張美國的小學成績單上出現,這些比我們考試考一百分,拿到全校前十名還重要,那是未來即使到老也受用的,是現在台灣人們最缺乏的。
台灣的學生比很多國家的學生都還努力為什麼還是沒有競爭力,缺少表達能力及創意。總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很蠢,或答錯了答案。
答案並非唯一的,討論可以激發我們思考,也可以使我們更勇於表達,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已不在是最重要的了,而是創造力。
創造力才可以整合這些知識來達成實用的目的。
學習不應該只是為了那張被數字佔領的成績單,學習應該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鼓吹閱讀能力的重要性,閱讀能力成了一個國家的教育成熟度及成功失敗與否的指標,北美及北歐之所以被人所嚮往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教育應該不是要求學生讀哪些書,而應該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而在閱讀上取得自我的榮譽感及滿足感不是嗎?

我頗為認同網友”國中小老師”的評論:「小小一個老師的確不能改變整個教育環境,但是我們能以有限的能力,盡可能去影響最多的學生。孩子像一塊海綿,尤其在許多家庭功能已然不彰的學生來說,"老師"是唯一能給希望的燈塔,我們餵什麼知識,他們就吃什麼,我們怎能不謹慎?大環境雖然不好,但”福田”是自造的,”福緣”也是自得的。有時候,孩子的成長是必須等待的,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至少,我們盡力,無愧於心。」
     九年一貫的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多元化, Gardner 多元智慧理論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多元化,因此,過去的一種教材,一種教法,已經無法讓擁有不同優勢心智能力的全班學生,都達到學習效果。在面對開放、多元的新浪潮,每一位教師都有必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教育理念,思考未來教學的新方向。看到每個學生不同的優點並且放大它,相信這會讓每個孩子更有自信、學習更加快樂。
  在這個社會裡,正直公益得到鼓勵,敬業創造得到讚賞,熱情奉獻得到掌聲。一位老師不只把教學當作工作,他知道眼前的孩子將在時間裡成熟而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天不生仲尼,萬古如常夜」,這至高無上的銘記從此成為他的脊梁骨,時時提醒自己:有我在,這會必不長夜。當他啟動這一層哲思,他的熱情與溫暖源源而出,不知疲憊。
四、作者--簡媜
   作者13歲的時候,父親因車禍意外過世,因為這個意外促使她到台北報考高中。2年後她進入台北的復興高中,由於鄉下巨大的文化差異,再加上與同學之間的隔閡,讓她常常處於孤立狀態,促使她開始文字創作,藉由投稿抒發心中的壓力與鬱悶,到了高三,簡媜就立定志向要走文學創作這條路。
了解她孤單成長背景後,我開始思索「是不是只有獨自熬過孤單青少年生涯的人,才能體悟『認識自我』進而『肯定自我』對任何一個成長中小孩的重要性?」

(一)認識自我
是作者在書中間斷介紹、而且也是IB學校教學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吸引我繼續把這本書看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IB學習者」輪廓,舉出冒險、開放的心胸、關懷、原則、思考、知識、好學、交流、反省、平衡等十項學習標的,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亦鼓勵他們多元學習發展。...平日除了課程,「IB課程」亦是教學重心;...從「我們是誰」、「我們在何處」...等大主題循序漸進導引學生進行我們探索,了解自己的天賦與不足,並藉由回顧過去每一年的事件與變化,看到自己與眾不同的成長史。
從個我、社群進而世界,這一套教育哲學顯然希望學生在教室即能胸懷全世界,儲存國際公民的素養與能量,將來能在世界各個角落打造富足的人生。
我認為一個不認識自己的小孩,非以「自我」的基礎所作的規畫,即使花了再多的時間、習得再多的學問,最後都會徒勞無功。
因為這些學問、知識、和自我,並未產生互動、交集,以此作的規畫如同蓋在沙上的建築物般脆弱,只要環境一改變就會動搖。

相反的,我認為每個人都該了解自己的這片土地,知道基礎在那裏、有多深,可以蓋那種房子,種那類植物,以此作成的規畫才會是長久。
一眛地人云亦云,看別人、或看目前的流行,再決定蓋什麼房子,短時間看來很有效率,一把時間拉長,終究還是會看出端倪的。

(二)社會省思
是作者在本書中討論的第二個主題。
她認為「不同的國家、政府、社會,給孩子不同的資源與難題;不同的哲學家、思想大師,給孩子不同的生命思考;不同的父母,給孩子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老師,把孩子帶到不同的地方去。」
並在《拄拐杖的小男孩》一文的後記中,寫下自己對一個肢體障礙好友-李惠綿教授所受待遇的不平。
...如果入世是不可取消的行程而生命可以重來,我情願割捨友誼祝願她生在美國,生在這個文明的國度。那麼,她的人生不必因寸步難行而形同自囚,相反地會因良善完備的公共設施而享樂暢遊。
...留一碗飯給人,不會變窮。開一盞燈給人,不會變窮。搭一座橋給人,不會變窮。我們一生不會因捍衛三個台階而千古流芳,卻有可能因替人開路而種下福田。

五、     我的心得: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那12樣禮物,這12樣禮物含有深刻的教育 意義。身為一位老師,我也常提醒自己要用各種不同的鼓勵方式去激勵學生,但在繁瑣的教學生活中,壓力時常讓人忘了這些重要的教學理念,淪為情緒的奴隸。
      因此,這本書雖流行期已過,仍予我一棒之喝。
      以下是這本書給我的啟發:
(一)挑學生的長處,不要一味責備;並鼓勵孩子尋找自己的優勢,發揮潛能。
(二)保持教學方法的彈性,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使學生以學習為樂。
(三)挫折容忍力及創傷復原力,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及能力。因此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是亟待努力的目標。
(四)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我曾是一個追求完美而害怕失誤的人,有本書更體會到「有錯才知改進;有挫折才有成長;失敗是生命的另一項禮物。」
(五)在工作中堅持下去,並樂在其中。
(六)用和善的言語及溫暖感情,去感化學生、撫慰別人內心的創傷。
(七)學會在沮喪時,用運動、閱讀、書法、音樂讓自己站起來。
(八)鼓勵學生,從探尋自我、進而認識自己並肯定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
(九)不斷的反省自己的內心,尋覓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十)注意健康並管理自己的情緒與規律的生活。
六、     延伸閱讀:
-- 班級經營相關書目:
◎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 ------作者╱ 吳明隆著
本書乃呼應新世代資訊科技變遷情境、小班教學革新精神,因應新時代教師班級經營所須知能。內容涵蓋理論與實務二部分,對學習生態、教學革新的趨勢發展、新時代教師應具備的班級經營專業之能等均有詳細描述,內容符應教育改革、教學創新、資訊實務改進、班級經營策略應用的最佳參考資料。
◎班級經營資訊網
◎ 教室裡的春天(金樹人編譯 張老師文化)
◎ 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吳武典/金樹人等著 張老師文化)
◎ 教師效能訓練(新雨)
◎ 班級經營(黃政傑/李隆盛
師大書苑)
◎ 班級經營(吳清山等 心理)
◎ 一分鐘老師(聯經)
◎ 超越教學技巧(曾美惠 幼獅)
◎ 日升日落-教師的一天(李玲惠 幼獅)
◎ 春去秋來-教師的一年(黃漢昌 幼獅)
◎ 我可以教得更精采(王淑俐 南宏)
◎ 教室管理(許慧玲 心理)
◎ 教室管理(李輝華 高雄復文)
◎ 開放型的班級經營(熊智銳 五南)
◎ 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邱連煌 文景)
◎ 班級經營(朱文雄 高雄復文)
◎ 團體輔導活動設計實例(林進材 高雄復文)
◎ 快樂學習單(林進材 高雄復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unlibrary 的頭像
    dadunlibrary

    杏福悅讀 dadunlibrary

    dadun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